小組比賽
電玩復康手掣
我們在復康人士的手托上加裝按鈕,將沉悶的療程加入遊戲元素,亦可將活動及操練帶回家中進行。 |
完成年份:2007年 共獲五項比賽獎項 |
S.T.E.A.M. 的元素
S.T.E.A.M. 的劃分僅供參考。
![]() |
簡單電路 |
![]() |
電腦編程 |
![]() |
使用手動工具、銲接 |
![]() |
手把及裝置、程式介面設計 包裝演示 |
![]() |
十進制、二而進制轉換 |
參與同學
吳浩銘、楊迦登、卓億雄、方乃權(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陳志勇
各公開比賽獎項
比賽名稱 |
組別 |
獎項 |
2008 電子科技創意獎勵計劃 |
消閒創作組 |
優異獎 |
2008 電子科技創意獎勵計劃 |
消閒創作組 |
全場最受歡迎獎 |
2008 運動與健康創新科技大賽 |
創新科技大賽 |
優異獎 |
2008 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
高中物理及工程學 |
優異獎 |
2008 年香港學生科學比賽 |
|
優異獎 |
作品片段介紹
創作意念
我 們設計此「電玩復康手掣」的靈感,主要是由於本校的「體感控制器」在上學 年中很多的科創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令我們覺得即使是中學生亦可以為社會作出貢獻;再加上我們發現學校仍然有很多沒人使用的低檔次電腦,若果我們的作品可 將之再用的話,除了可以減少浪費外,更可以大大減低作品應用時的開發成本,因而令更多人可以負擔得起。
由 於我們部分成員在課餘時間有學習樂器演奏,而在樂器演奏的過程中,偶爾發現樂器的操作就是重覆不斷的操作手指活動,因此我們將音樂及造福人群的概念合而為 一,從而設計出專門針對手指訓練活動的「電玩復康手掣」,去為一些手部活動不便的人士(如關節炎患者等),回覆最大限度的手指活動能力。
作品的結構
我們設計了可供左手或右手使用的「電玩復康手掣」,「手掣」結構十分簡單,我們將微動開關安裝在木棍上,並將之設定為對應五隻手指的獨立活動。由於設計考慮到能給不同手掌大小的人士使用,故「手掣」上有多個插孔,及木棍的長短可隨意調校,以配合不同手掌大小的使用者需要。
另外,「手掣」的微動開關對應印表機埠的訊號,因此,任何人士只要懂編寫對應印表機埠訊號的電腦程式,即可為本「手掣」設計出不同性質的電腦遊戲來作肌肉訓練。
介面及原理
配合作品的小遊戲
我們設計的手掣,可鼓勵市民將被淘汰的低檔電腦重新使用來進行簡單運動。情況有如「打機」一樣,透過互動的小遊戲,將「打機」的樂趣滲入運動當中。
【遊戲程式‧第一代】
在測試中,我們發現第一代的電腦遊戲程式沒有清晰的使用說明,如:未能提示使用者對應按鍵的位置及沒有時間長短快慢等的調校,加上「打地鼠」主題平凡,故我們針對這些問題而進行了一些修改,從而產生了第二代的電腦遊戲程式。
【遊戲程式‧第二代】
經 過修改後的遊戲程式,介面清晰程度及質素有所提升,在遊戲執行時,畫面為使用者提供了操作指示,使用者更易於掌握操作。在遊戲的介面右下方更設有計分功 能,在遊戲結束後,便可以知道使用者的成績。而我們更特別加入(限制蚊子出現的時間)的功能,在遊戲的中下方能夠調校遊戲中蚊子停留在畫面的時間、遊戲時 間及反應時間,把捲軸向右移,就是代表較快,向左移則代表較慢。此功能可因應用者的能力而隨意調校,從而提供一個合適的運動量給用者;讓制定訓練時有更大 的靈活性,同時也可以讓不同的患者來進行不同程度的復康訓練。
加裝在復康人士的手托上
如果將我們設計的手掣加裝在復康人士的手托上,更可將運動配合物理及職業治療療程。讓復康人士在重覆手指運動的過程中,儘可能恢復最大的手指活動幅度。
每個手托上均可調校手掣與手托間的角度及幅度,配合不同康復程度的病患者活動訓練。
本手掣除了可將沉悶的治療療程增加遊戲元素外,更可讓他們將活動及操練帶回家中進行,除了可讓治療程序延伸至家裡外,更可以減少復康人士對社會醫療的依賴,及到醫院進行療程的不便;經常的運動除了可以增加復原效果外,亦可同時達致推廣運動的效果。
安裝及使用
1. 把手掣組件安裝至手托上。注意:健全人士可直接使用手掣組件
2. 以手掣與手托間的關節來調校角度及幅度,當調校至合適位置時,可將螺絲上緊。
3. 把手掣上的木棍螺絲鬆開,當調校至合適的手指長度時,可將螺絲上緊在手掣上。
4. 每個手托上均設有輸入手制的連接端。
5. 若想使用左手及加手手掣時,可按上圖以接線連接左手【L】及右手【R】端口。
6. 把手掣的連接線連到電腦的印表機線上。
7. 把印表機線安裝在電腦的印表機連接埠。
8. 開啟電腦遊戲程式【滅蚊英雄】,在遊戲開始前,可調校各種反應速度及時間,隨即可以開始遊戲。
作品改良
我們曾以本作品拜訪了香港理工大學的康復治療科學系的助理教授方乃權先生。方教授認同此作品能作給病人作「職業治療」並具創意及實用性,更給予我們改良的建 議及暢談傷殘人士所面對的難處,指導我們作出改善。方教授亦鼓勵地為我們製作手部支架,好讓我們回校後能重新研製適應性更強的「電玩復康手掣」。我們亦根 據方教授的意見,重新改良遊戲程式,如加入操作指示,令病人更易掌握使用方法。
最後,更希望藉遊戲元素融入運動,以幫助社會推廣運動,並希望藉此能幫助傷殘人士作一些物理治療,提供另類的運動方法。
有關作品在醫學博物館展覽的情況